导演王晶一句“赵露思公司签了好多人,只捧红她一个”,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娱乐圈的平静湖面,激起千层浪,直接扯下了经纪公司那层光鲜亮丽的遮羞布。赵露思解约风波引发的这场讨论,绝非局限于她个人的去留,而是将娱乐圈“一星公司”的普遍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——押注头部艺人、压榨腰部艺人、放任底部艺人,最终催生出畸形的“血包经济”。
王晶口中的“一星公司”,正是当下娱乐圈的真实写照。这类公司将大量资源集中砸向一个艺人,试图打造出顶流,而其他签约艺人则沦为陪衬。以赵露思所在的银河酷娱为例,业内消息显示,其高达80%的收入都依赖赵露思一人,其他艺人只能在低成本网剧里挣扎,甚至很多人默默无闻。乐华依赖王一博,嘉行除了杨幂只有迪丽热巴突出,就连老牌造星工厂TVB,也曾陷入周润发之后人才断层、靠古天乐救场的尴尬境地。
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,成功难以复制,崩塌却可能瞬间发生。一旦头部艺人解约,公司就会遭受重创。而被当作“血包”的艺人,长期得不到重视,要么主动解约,要么只能做廉价劳动力。王晶直言不讳地评价:“这不是经营,是赌博。”
为何公司投入大量资源,却难以捧红其他艺人?王晶一针见血地指出,天赋、时机、资本缺一不可。赵露思能脱颖而出,除了经纪公司的运作,更在于她抓住了“甜妹”市场的空白期,加上《传闻中的陈芊芊》等剧的精准投放。而同公司其他艺人,要么类型雷同,要么缺乏独特人设,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崭露头角。
资本的逐利性更是加剧了这种困境。资本往往只愿意锦上添花,很少雪中送炭。王晶以TVB为例,当年“五虎将”能红,是因为电视台为每人量身定制剧本;后来批量生产艺人,质量参差不齐,自然难以造就巨星。如今的内娱经纪公司,多数连TVB的工业化能力都不具备,只会“广撒网、等爆款”,陷入“一星宿命”也就不足为奇。
面对行业的种种乱象,王晶呼吁经纪公司回归本质,保护艺人权益、合法纳税、合理安排工作,而不是把新人当作“血包”,用他们的分成供养头部艺人,再用头部艺人赚的钱签更多“血包”。在这种恶性循环下,艺人要么被榨干价值后被抛弃,要么像赵露思一样,羽翼丰满后寻求独立。
赵露思走红后自主接戏、经营社交平台积累话语权,这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当艺人开始“反哺”公司时,解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“一星公司”的狂欢注定无法长久。王晶的吐槽,不仅是对赵露思经纪公司的批评,更是对整个行业短视行为的揭露。真正的经纪公司应借鉴NBA球队的运营模式,既要培养“乔丹”这样的超级巨星,也要打造“皮蓬”这样的实力干将,才能让IP持续增值,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