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国庆档的电影市场,上演了一出谁都没想到的“逆袭大戏”。
国庆第一天,陈凯歌导演的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(以下简称《志愿军3》)还稳坐票房冠军宝座,单日票房高达9000万。当时业内普遍预测,这部主旋律大片“至少10亿起步”。
然而情况急转直下。上映短短五天后,这部电影的单日票房连续缩水,最终被檀健次主演的小成本电影《震耳欲聋》反超。这部耗资15亿打造的三部曲收官之作,目前预测票房仅剩6亿左右,相比前作直接少了6个亿。
《志愿军3》的失利,从演员阵容的变化就能看出端倪。
此前《长津湖》的成功,离不开吴京的票房号召力。但在《志愿军3》中,吴京悄然退场,替换为李晨。尽管李晨在《长津湖》中表现不错,但业内普遍认为他的票房吸引力有限。
更引发争议的是,陈凯歌儿子陈飞宇在片中饰演的原创角色,戏份甚至压过了黄继光等历史英雄,被观众吐槽“关系户抢戏”。
反观《震耳欲聋》,虽然只耗资不到5000万,主演檀健次、王砚辉等人片酬不高,却凭借扎实的剧本和真实感人的表演,实现了上座率的反超。这印证了市场的新规则:明星堆砌不如故事动人。
平心而论,《志愿军3》并非粗制滥造。它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的“边打边谈”历程,豆瓣评分7.3分,甚至是系列中最高的。
但问题在于,观众对同类题材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。从《战狼2》到《长津湖》,主旋律大片长期依赖“大场面+慷慨激昂台词+群星镜头”的固定模式,如今却让观众觉得“抒情过头”“节奏拖沓”。
《震耳欲聋》的成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这部聚焦聋人反诈题材的影片,用30%手语对白的创新设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,打破了传统商业片的套路。它的成功说明:当下观众更渴望“真实共情”,而不是“宏大说教”。
今年国庆档虽然有13部新片扎堆上映,但市场表现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黄渤主演的《浪浪人生》成本2亿,首日票房仅1325万,预计难以回本;古天乐的《风林火山》耗资4.5亿,最终票房可能不到8000万。
反倒是非国庆档影片《731》,凭借持续的好口碑,上映17天后单日仍能进账900万,累计票房已突破17亿。
这一切都说明:档期红利正在消失。观众不再因为“国庆档”就盲目购票,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优质内容。据数据统计,今年国庆档头部影片贡献了62%的票房,中腰部作品几乎全军覆没。
从早期的《黄土地》《霸王别姬》,到近年的《无极》《道士下山》,陈凯歌的导演生涯始终伴随争议。《志愿军》系列本是他重振声名的野心之作,却因过度依赖主旋律红利和家族化操作遭遇反噬。
特别值得思考的是,投入15亿的《志愿军》系列总票房预计不足30亿,而成本仅5000万的《震耳欲聋》却能实现盈利。这场票房逆转是否意味着:中国电影的未来,不属于烧钱的大制作,而属于真正尊重观众的故事?
随着吴京转身探索科幻题材,檀健次用小成本电影实现逆袭,陈凯歌似乎还困在旧模式中。有观众直言:“如果还是大场景+说教台词的老套路,失望是必然的。”
电影市场的规则正在改写,而这场国庆档的票房逆转,或许只是开始。